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这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达8-13.7%。近十几年来,由于急诊内镜、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和放射性核素,99m锝(99mTc)腹部扫描的广泛应用,对出血部位和病因一般能迅速作出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胃癌。
(1)食管疾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异物、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食管损伤等。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食管异物戳穿主动脉均可造成大量呕血,并危及生命。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最常见的是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其次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胃泌素瘤,其他少见的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息肉、胃粘膜脱垂、急性胃扩张、胃扭转、憩室炎、结核、克罗恩病等。
(3)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
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囊癌、胆管癌及壶腹癌出血均可引起大量血液流入十二指肠导致呕血,此外,还有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合并胰腺脓肿破溃;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十二指肠、纵膈肿瘤破入食管等。
(1)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霍奇金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比如用了抗凝药过量)等。
(2)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急性重型肝炎、败血症等。
(3)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上消化道。
(4)其他:尿毒症、肺心病、呼吸衰竭等。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
(一)呕血与黑便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慢亦可无呕血。反之,幽门以下出血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因血反流人胃腔引起恶心、呕吐而表现为呕血。
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如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有血块。黑粪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甚至鲜红色。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失血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一般表现为头昏、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厥、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严重者呈休克状态。
(三)贫血和血象变化
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须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出血后24~72小时血液稀释到最大限度。贫血程度除取决于失血量外,还和出血前有无贫血基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况等因素有关。
急性出血患者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在出血后骨髓有明显代偿性增生,可暂时出现大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则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轻至中度升高,血止后2~3天才恢复正常。但在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四)发热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引起发热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五)氮质血症
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出14.3mmoI/L(40mg/d1),3~4日后降至正常。
(一)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
根据呕血、黑便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但必须注意以下情况:
1.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
(1)排除来自呼吸道的出血: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因为两者的治疗不同,基础疾病也不同,预后可能也不同。
(2)排除口、鼻、咽喉部出血:注意病史询问和局部检查。常有表现为呕血的病人最后证实为牙出血,容易误诊,所以必须检查清楚。
(3)排除进食引起的黑粪:如动物血、炭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注意询问病史可鉴别。
2.判断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粪大多来自上消化道出血,而血便大多来自下消化道出血。但是,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此时如不伴呕血,常难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应在病情稳定后即作急诊胃镜检查。胃管抽吸胃液检查作为鉴别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手段已不常用,因为胃液无血亦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病情严重不宜行急诊胃镜检查者。高位小肠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时间久亦可表现为黑粪,这种情况应先经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后,再行下消化道出血的有关检查。
(二)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据研究,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现黑粪。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脏贮血所补充,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慌、乏力等。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急性大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最有价值的指标是血容量减少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而周围循环衰竭又是急性大出血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将对周围循环状态的有关检查放在首位,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紧急处理。血压和心率是关键指标,需进行动态观察,综合其他相关指标加以判断。如果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坐位时出现血压下降(下降幅度大于15~20mmHg)、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于10次/分),已提示血容量明显不足,是紧急输血的指征。如收缩压低于90mmHg、心率大于120次/分,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则已进入休克状态,属严重大量出血,需积极抢救。
应该指出,呕血与黑粪的频度与量对出血量的估计虽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出血大部分积存于胃肠道,且呕血与黑粪分别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因此不可能据此对出血量作出精确的估计。此外,患者的血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虽可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并不能在急性失血后立即反映出来,且还受到出血前有无贫血存在的影响,因此也只能供估计出血量的参考。
(三)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上消化道大出血经过恰当治疗,可于短时间内停止出血。由于肠道内积血需经数日(一般约3日)才能排尽,故不能以黑粪作为继续出血的指标。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四)出血的病因
过去病史、症状与体征可为出血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确诊出血的原因与部位需靠器械检查。
1.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提供的线索: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多提示出血来自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在出血前疼痛加剧,出血后减轻或缓解,更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或应激状态者,可能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过去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或酗酒病史,并有肝病与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者,可能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还应指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即使确诊为肝硬化,不一定都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出血,约有1/3患者出血实系来自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或其他原因,故应作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病因诊断。此外,对中年以上的患者近期出现上腹痛,伴有厌食、消瘦者,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肝功能试验结果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有助于肝硬化诊断。
2.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胃镜检查在直视下顺序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直至降段,从而判断出血病变的部位、病因及出血情况。多主张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称急诊胃镜检查(emergency endoscopy)。一般认为这可大大提高出血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因为有些病变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在短短几天内愈合而不留痕迹;有些病变如血管异常在活动性出血或近期出血期间才易于发现;对同时存在2个或多个病变者可确定其出血所在。急诊胃镜检查还可根据病变的特征判断是否继续出血或估计再出血的危险性,并同时进行内镜止血治疗。在急诊胃镜检查前需先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改善贫血。如有大量活动性出血,可先插胃管抽吸胃内积血,并用生理盐水灌洗,以免积血影响观察。
3.X线钡餐检查:X线钡餐检查目前已多为胃镜检查所代替,故主要适用于有胃镜检查禁忌证或不愿进行胃镜检查者,但对经胃镜检查出血原因未明,疑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小肠段,则有特殊诊断价值。检查一般在出血停止数天后进行。
4.其他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胶囊内镜及小肠镜检查等主要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由于胃镜检查已能彻底搜寻十二指肠降段以上消化道病变,故上述检查很少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但在某些特殊情况,如患者处于上消化道持续严重大量出血紧急状态,以至胃镜检查无法安全进行或因积血影响视野而无法判断出血灶,而患者又有手术禁忌,此时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可能发现出血部位,并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治疗原则:1.积极控制出血; 2.治疗原发病; 3.必要时输血及手术治疗。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情急、变化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抢救。抗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治疗应放在一切医疗措施的首位。
患者应卧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观察呕血与黑粪情况;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与血尿素氮;必要时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对老年患者根据情况进行心电监护。
立即查血型和配血,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尽快补充血容量。在配血过程中,可先输平衡液或葡萄糖盐水。改善急性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关键是要输血,一般输浓缩红细胞,严重活动性大出血考虑输全血。下列情况为紧急输血指征: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本病往往出血量大、再出血率高、死亡率高,在止血措施上有其特殊性。
(1)药物止血:
①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通过对内脏血管的收缩作用,减少门脉血流量,降低门脉压。血管加压素的推荐疗法是0.2U/min静脉持续滴注,视治疗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至0.4U/min(目前国内所用垂体后叶素含等量加压素与缩宫素)。研究证明,只有达到上述较大剂量,该药才能发挥止血效果,但此剂量不良反应大,常见的有腹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绞痛,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因此,应同时使用硝酸甘油,以减少血管加压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硝酸甘油还有协同降低门静脉压的作用。用法为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根据患者血压来调整剂量。也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6mg,每30分钟1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者忌用。
②三甘氨酰赖氨酸加压素(又名特列加压素,terlipressin):为加压素拟似物,与加压素比较,该药止血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2mg/次、4~6小时1次、静脉推注),然因价昂目前国内未推广使用。
③生长抑素及其拟似物:可明显减少门脉及其侧支循环血流量,止血效果肯定,因不伴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故短期使用几乎没有严重不良反应。该类药物已成为近年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最常用药物。14肽天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用法为首剂250μg静脉缓注,继以250μg/h持续静脉滴注。本品半衰期极短,应注意滴注过程中不能中断,若中断超过5分钟,应重新注射首剂。奥曲肽(octreotide)是8肽的生长抑素拟似物,该药半衰期较长,常用量为首剂100μg静脉缓注,继以25~50μg/h持续静脉滴注。
(2)气囊压迫止血:经鼻腔或口插入三腔二囊管,注气入胃囊(囊内压50~70mmHg),向外加压牵引,用以压迫胃底,若未能止血,再注气入食管囊(囊内压为35~45mmHg),压迫食管曲张静脉。用气囊压迫过久会导致黏膜糜烂,故持续压迫时间最长不应超过24小时,放气解除压迫一段时间后,必要时可重复充盈气囊恢复牵引。气囊压迫止血效果肯定,但缺点是患者痛苦大、并发症多(如吸人性肺炎、窒息、食管炎、食管黏膜坏死、心律失常等),由于不能长期压迫,停用后早期再出血率高。鉴于近年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的进步,目前已不推荐气囊压迫作为首选止血措施,其应用宜限于药物不能控制出血时作为暂时止血用,以赢得时间去准备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
(3)内镜治疗:内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或组织粘合剂至曲张的静脉(前者用于食管曲张静脉、后者用于胃底曲张静脉),或用皮圈套扎曲张静脉,不但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且可有效防止早期再出血,是目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一般经药物治疗(必要时加气囊压迫)大出血基本控制,患者基本情况稳定,在进行急诊内镜检查同时进行治疗。并发症主要有局部溃疡、出血、穿孔、瘢痕狭窄等,注意操作及术后处理可使这些并发症大为减少。
(4)外科手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急诊外科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应尽量避免。但在大量出血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时唯有进行外科手术。有条件的单位亦可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该法尤适用于准备做肝移植的患者。
2.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 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之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习惯上又称为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所致出血最为常见。止血措施主要有:
(1)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及血浆凝血功能所诱导的止血作用需在pH>6.0时才能有效发挥,而且新形成的凝血块在pH<5.0的胃液中会迅速被消化。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具有止血作用。临床上,对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黏膜损害所引起的出血,常规予H。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后者在提高及维持胃内pH值的作用优于前者。急性出血期应静脉途径给药。
(2)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约80%不经特殊处理可自行止血,其余部分患者则会持续出血或再出血。内镜如见有活动性出血或暴露血管的溃疡应进行内镜止血。证明有效的方法包括热探头、高频电灼、激光、微波、注射疗法或上止血夹等,可视各单位的设备及病情选用。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也可视情况选择上述方法进行内镜止血。
(3)手术治疗:内科积极治疗仍大量出血不止危及患者生命,须不失时机行手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具体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各有不同,详见有关章节。
(4)介入治疗:患者严重消化道大出血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既无法进行内镜治疗,又不能耐受手术,可考虑在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找到出血灶的同时进行血管栓塞治疗。
按内科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1.观察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2.在大出血时,每15—30min测脉搏、血压,有条件者使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进行监测。
3.观察神志、末梢循环、尿量、呕血及便血的色、质、量。
4.有头晕、心悸、出冷汗等休克表现,及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并做好记录。
(一)出血期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
2.烦躁者给予镇静剂,门脉高压出血患者烦躁时慎用镇静剂。
3.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的疾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4.污染被服应随时更换,以避免不良刺激。
5.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血容量,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血浆代用品,大量出
血时应及时配血、备血,准备双气囊三腔管备用。
6.注意保暖。
(二)呕血护理
1.根据病情让患者侧卧位或半坐卧位,防止误吸。
2.行胃管冲洗时,应观察有无新的出血。
1.口腔护理出血期禁食,需每日2次清洁口腔。呕血时应随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
腔清洁、无味。
2.便血护理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应擦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生湿疹和褥疮。
3.饮食护理出血期禁食;出血停止后按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软饮食;
出血后3d未解大便患者,慎用泻药。
4.使用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治疗时,参照双气囊三腔管护理常规。
5.使用特殊药物,如施他宁、垂体后叶素时,应严格掌握滴速不宜过快,如出现腹痛、腹
泻、心律失常等副作用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1.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疾病。
2.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3.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禁烟、浓茶、咖啡等对胃有刺激的食物。
5.在好发季节注意饮食卫生,注意劳逸结合。
6.对一些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症状,甚至引起并发症的药物应忌用如水杨酸类、利血平、保泰松等。